rTMS 經顱磁刺激治療的安全性如何?有什麼副作用?
作者:振芝診所腦科學小組組長 周呈叡醫師 (本文轉載自 振芝醫療-rTMS專區)
rTMS 重複經顱磁刺激是以強磁場去活化或抑制特定腦部區域,可做為重度憂鬱症及強迫症等精神疾病的非藥物治療模式,在歐美地區已使用多年,大量臨床研究均證實治療效果卓越,台灣也於 2018 年通過重度憂鬱症的治療適應症,造福許多患者。(延伸閱讀:我該不該試試rTMS治療?)
不論藥物或是非藥物治療,治療過程會不會產生副作用,一直是許多患者在意的問題。rTMS 在臨床上被歸類為非侵入性治療,過程中不會對人體的皮膚,肌肉、神經、血管造成直接損傷。那治療有沒有風險呢?rTMS 可能產生最嚴重的副作用是誘發癲癇:利用磁場活化特定腦部區域,可能會使神經細胞異常放電。然而,rTMS 在臨床上應用超過二十年,實際發生癲癇的比例非常低,在標準操作下,即使包含高風險族群 (曾有腦部損傷、癲癇病史、同時使用可能誘發癲癇的藥物等患者),整體風險約為萬分之三至萬分之九,發生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
除了誘發癲癇風險之外,rTMS 也可能產生頭暈、頭痛、耳鳴等副作用,但均為暫時性的不適,可以用簡易的藥物如止痛藥來處理。以下針對接受 rTMS 治療患者常提出的安全性問題,為您一一解答。
rTMS 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有很強的磁場,那打了會致癌嗎?
目前證據顯示 rTMS 並不會增加癌症風險,即使是長期暴露在磁場下的相關操作人員,也是安全無虞的。
一般而言,電磁波依照頻率及所蘊含的能量,可以簡單區分為游離電磁波 (ionizing) 及非游離電磁波 (non-ionizing),高能的游離電磁波如 X 光、伽瑪射線會破壞細胞內部 DNA 結構,因此有致癌風險;相較之下,蘊含能量低的非游離電磁波如無線電和家用電器,其能量不足以影響細胞DNA結構,也不具有累積效應,因此在長時間暴露下沒有明顯致癌風險。rTMS 所產生的磁場,強度不會高於核磁共振檢查,歸類為安全的非游離電磁波。
孕婦可以接受 rTMS 治療嗎?會不會影響胎兒?
rTMS 所產生的磁場,會隨著與線圈距離加大而迅速減少,一般而言孕婦的頭部和胎兒所在的子宮距離超過 60 公分,在這個距離下的磁場強度,遠低於神經細胞活化所需的強度,因此並不會影響到胎兒生長發育。針對接受 rTMS 治療孕婦所生下的小孩進行追蹤,也沒有發現明顯的發育遲緩或異常。
女性荷爾蒙出現上下起伏時,有較高的風險產生情緒疾患 (延伸閱讀:經前症候群PMS及經前不悅症PMDD是什麼?),因此孕婦及產後婦女是憂鬱症的高風險族群。孕婦接受 rTMS 治療的效果,與其他憂鬱症患者相當,成功率介於 50% 至 80% 之間。對於深陷憂鬱的孕媽咪而言,良好的身心狀態是育兒的基礎,因此若出現情緒方面的困擾,建議盡早就醫以獲得專業協助。
兒童青少年可以接受 rTMS 治療嗎?
研究資料顯示,兒童接受 rTMS 治療後均沒有嚴重的副作用出現。相較於成年人,兒童接受治療會遇到兩個難題,一是兒童可能無法靜坐配合治療,若在治療期間無法維持穩定的姿勢,效果容易打折扣;二是小孩的大腦尚在發育,結構與成年人不同,在刺激定位上較為困難。因此兒童若考慮進行 rTMS 治療,可考慮至配備有影像輔助定位系統的醫療院所執行,青少年個案則可先至門診與醫師討論可行的治療模式。
治療之後會不會變笨?
rTMS 經顱磁刺激治療作用區域,多是在大腦的前額葉皮質 (DLPFC),這個區域除了掌管情緒之外,也負責處理許多認知功能。從研究數據看來,不管是健康的受試者或罹患疾病的個案,接受 rTMS 治療之後,認知功能改變都是短暫且微小的(僅歷時數分鐘,增強或減損都有可能),並沒有顯著的長期影響。
此外,憂鬱症狀原本就包含認知功能減損,諸如專注力、思考流暢度以及下決定的能力都會受影響。若能以 rTMS 妥善治療憂鬱症,認知功能也會大幅提升。
做 rTMS 治療前有沒有需要注意的事項?
接受 rTMS 治療前,一定要避免下列「危險動作」:前一天熬夜或使用酒精,會增加治療過程中誘發癲癇的機率,因此要盡量避免。營養不良、電解質不平衡及使用中樞神經刺激劑 (古柯鹼、搖頭丸等)也會增加治療時的風險,需多加注意。免疫抑制藥物如環孢素 (cyclosporine)、頭胞菌素類抗生素 (cephalosporin)、以及治療心律不整的藥物會提高癲癇風險,若有服用上述藥物,在治療前須先告知醫師,充分討論後才可進行。
參考資料:
Simone Rossi et al.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20
Safety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MS use in healthy subjects and patient
populations, with updates on training, ethical and regulatory issues:
Expert Guidelines
https://discovery.ucl.ac.uk/id/eprint/10117122/1/1-s2.0-S1388245720305149-main.pdf
Michael H.Repacholi et al. Bioelectromagnetics 2012
Systematic Review of Wireless Phone Use and Brain Cancer and Other Head Tumors
https://blog.uclm.es/albertonajera/files/2012/11/repacholi2012-headtumor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