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MS治療前後憂鬱個案的大腦變化:JAMA2019

2020-07-13

作者:唐子俊診所 唐子俊醫師

抗憂鬱劑已經使用了 40 年以上
越來越精進的作用機制與改善效果
但仍有約 4 成的人經過兩種抗憂鬱劑治療之後
仍無法有效緩解,或復發後藥物效果越來越差
對於憂鬱症藥物治療,仍有許多待突破之處⋯⋯

憂鬱症個案膝下扣帶迴皮層 (SGC) 過度活躍
一般健康人在過度悲傷的時,或憂鬱症個案長期低落的時候都是如此
即使在憂鬱症個案狀況穩定膝下扣帶迴仍然過度活躍
我們現在已經有許多的證據知道
背後側額葉皮質 DLPFC 和扣帶迴這個迴路的問題,和許多憂鬱的症狀有關
一般人並沒有這樣的問題
這種結構上長期迴路的問題,可藉由藥物或 rTMS 電療方式來處理及改善


國際重量級期刊 JAMA 2019 年發表
針對憂鬱症的個案及健康的個案
在研究介入和治療前後比較大腦這些重要區域的改變
結果發現憂鬱症的個案
背後側前額葉 DLPFC 和膝下扣帶迴 SGC 過度連結
膝下扣帶迴活性的強度,顯著和治療前的憂鬱症狀嚴重度相關
而且在經由經顱磁刺激 (rTMS) 治療之後
這種過度連結顯著減弱,也和憂鬱症狀的改善顯著相關
這兩位置中間的連結強度,也就是邊緣皮質對於情緒調節失控
如果能夠成功的治療
背側前額葉 DLPFC 就可以回到比較有效的主控權
也和 GABA 神經物質傳導的有效性有關
整個治療模式如果能夠增加 DLPFC 和減弱膝下扣帶迴的強度,就可以有效掌控憂鬱的症狀


大腦刺激的部位及強度,除了按照研究的建議之外
臨床上也和治療師豐富的經驗有關
足夠的治療次數及有效的刺激部位
絕對是達到療效減少復發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reatment With Subgenual Cingulate Hyper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 Open. 2019 Jun 5;2(6)。



唐子俊 醫師

唐子俊診所 醫師,在醫學中心近20年經驗,對於心理治療、腦科學和藥物研究都相當有實務經驗。整合生物心理及社會治療, 對於學校、青少年個案、自我傷害的議題經驗豐富。